粘虫板的悬挂时间和方法需根据目标害虫的活动习性、作物生长阶段以及环境条件来调整,以下是一些关键建议:
季节与害虫活跃期:
春季至秋季(气温15℃以上):多数害虫(如蚜虫、粉虱、蓟马、潜叶蝇等)活跃,需提前悬挂(如作物发芽或定植后)。
越冬代成虫期:如小菜蛾、果蝇等,需在早春或冬季温室中提前布置。
高发期前预防:根据当地虫情预报,在害虫产卵或孵化高峰前1~2周悬挂。
每日时间:
上午9~11点或下午3~5点:多数害虫活动频繁时段(避开正午高温和露水时段)。
高度:
蔬菜/低矮作物:距植株顶部15~30厘米(随生长调整)。
果树/高秆作物:树冠中下部(害虫飞行路径),如柑橘挂于1.5米处。
温室:均匀分布,避免通风口或遮光。
方位:
害虫迁飞方向(如风口或田边)优先布置。
黄色板诱杀蚜虫、粉虱时,需分散在植株间;蓝色板诱蓟马需靠近花穗。
苗期:定植后立即悬挂,预防早期迁入害虫。
开花结果期:重点保护(如茄果类需防实蝇,挂于果穗附近)。
采收前:减少化学农药残留依赖,可增加粘虫板密度。
常规密度:每亩15~20块(温室可增至30块)。
高虫口压力:每5~10平方米1块,呈“之”字形分布。
更换频率:粘满害虫或粘性下降时更换(通常2~4周,雨季缩短)。
避免失效:灰尘或雨水冲刷后需及时更换。
搭配其他防治:与性诱剂、天敌释放等结合使用(如同时悬挂诱芯的粘虫板)。